扫一扫,有惊喜
作者:北京·中藝堂官网·让古老的艺术走进您的生活! 时间:2024-03-12
雕漆,这一既繁琐又古老的艺术形式,始终要求艺术家们在其中不断挖掘新的创意,持续推陈出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雕漆艺术迎来了其经济上的巅峰时期,而文乾刚,这位时代的巨匠,正是在这一时期崭露头角。他从一个普通的工人起步,逐步精通了雕漆制作的全部工序,并最终晋升为总工艺美术师。他在雕漆厂创造出一个个令人惊艳的艺术品,使得一度濒临绝迹的雕漆工艺在中国文化的传承中焕发出新的生机,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
在雕漆的世界里,有这样一位大师:
·他的名字连缀起一个艺术门类“文氏剔红”!
·他的“立体雕漆”作品引爆了新中国雕漆出口贸易,为中国雕漆事业带来了10年的繁荣!
他,正是文乾刚,不仅荣获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殊荣,更成为首批国家级雕漆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堪称中国雕漆艺术的领军人物!
01
雕漆艺术的巅峰之者
文乾刚,1941年出生,1961年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毕业,便投身于北京市雕漆工厂的艺术创作中。雕漆这门技艺繁复至极,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独特的技术,自古以来,这些工序都是由不同的工匠分工完成的。然而,文乾刚却凭借他的才华与毅力,成功掌握了雕漆的全部工序,成为了一位技艺全面的大师。
上世纪八十年代,雕漆艺术迎来了最为辉煌的时刻。北京雕漆厂的出口订单源源不断,工人们享受着远超当时北京市平均工资水平三倍的丰厚待遇。在这个黄金时期,文乾刚也从一名普通的工人逐步晋升为总工艺美术师。他创作的“立雕马”艺术品在海外市场一炮而红,为雕漆工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他的引领下,雕漆工厂度过了长达十年的辉煌时期。
“立体雕漆”作品“立雕马”
2001年,文乾刚从雕漆厂退休,但他的艺术之路并未就此止步。2003年,他毅然决定成立自己的工作室,继续投身于雕漆艺术的创作。自2002年起,文乾刚所设计的雕漆作品连续四年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上荣获金奖,这无疑是对他艺术造诣的极高认可。2006年,雕漆技艺正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在2007年,文乾刚更是荣幸地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雕漆技艺的“非遗”传承人,为这一古老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02
文氏剔红:雕漆界“天花板级”加冕
2009年,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北京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北京市玩具协会为文乾刚的雕漆誉名为“文氏剔红”。漆雕界独此一家!
“文氏剔红”这一美誉,不仅是对文乾刚姓氏的尊崇,更是对他在雕漆艺术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和非凡贡献的极高认可,堪称“天花板级”的存在。
铜胎繁荣富强大瓶中央军委检阅大厅陈列
剔红九龙闹海盘被人民大会堂选用-在东小厅陈列
在他的作品中,剔红不仅是色彩,更是对历史的回望,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他的刀法独到,每一刀都是对时间的雕刻,每一幅作品都是对生命的赞歌。因此,他的作品不仅被中央军委检阅大厅、人民大会堂东小厅等地收藏,还获得了多项殊荣,包括北京工艺美术展金奖、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博览会金奖。
文乾刚部分获奖荣誉:
2003年设计制作《剔红紫砂胎龙壶》,在首届北京工艺美术展获金奖;
2004年设计制作《剔红梅瓶》获杭州西湖博览会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博览会金奖;
2005年设计制作《剔红九龙闹海盘》获杭州西湖博览会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博览会金奖;
2006年设计制作剔红壁画《和园观潮图》,被北京传统工艺美术评审委员会、北京市工业促进局评为“北京工艺美术珍品”;
2007年设计制作《剔红银胎荔枝纹壶》,获第三届北京工艺美术展“北京工美杯”获特别金奖;
2009年设计制作《剔红听涛图》,获第四届北京工艺美术展“北京工美杯”特别金奖;
文乾刚大师的作品在中南海怀仁堂做为雕漆壁饰;
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业生态会议中心做为壁画;
作品《五龙闹海》盘在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北京时,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见东厅。
03
文乾刚的艺术哲学
在文乾刚大师眼中,“剔红”不仅局限于一种单纯的技艺范畴,它更是艺术家匠心独运、情感流露的载体。每一刀都必须精准无误,不容有丝毫的冗余,这种艺术形式因其一次性完成而显得尤为珍贵,无法覆盖或修复,因此对雕工的实操经验和艺术悟性要求极高。
文乾刚大师用五十余年的时光与雕漆这门艺术深度对话,深入探索其内在的玄妙之处,并从中获得了无与伦比的精神满足和愉悦。
岳耸刀下,云起刀端
文氏剔红,深造精研
文乾刚大师巧妙地将传统元素与现代理念相结合,创作出令人叹为观止的雕漆作品。他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技术的不断革新上,更在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刻领悟和对当代审美趋势的敏锐把握。他始终坚持的艺术理念——“敬畏认真,人生有果”,正是他一生追求艺术真谛的生动写照。
“一毫漆涂二十道”,雕漆,国之礼器,国之重器。他满怀对“礼”的追思,五十余载的辛勤耕耘与不懈追求,以满腔热血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激昂慷慨的雕漆赞歌。
他创作的雕漆作品,不仅是艺术殿堂的璀璨明珠,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宝库的卓越贡献,闪耀着永恒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