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有惊喜
作者:北京·中藝堂官网·让古老的艺术走进您的生活! 时间:2021-03-06
王锡良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
高级工艺美术师
陶瓷美术家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大师荣誉(仅展示部分)
1959年景德镇第一位被人民大会堂江西厅陈列作品《革命摇篮井冈山》的大师;
1959年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授予第一批陶瓷美术家;
1979年轻工业部授予第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1994年景德镇市政府授予第一批“陶瓷世家”;
2005年景德镇第一位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
2009年王锡良粉彩“黄山四千仞”782万元成交,成为当代大师作品拍卖第一人。
01
启蒙于景德镇陶瓷大师
王锡良13岁时随叔叔王大凡学艺
王锡良说:“我14岁时在笔筒上仿叔叔的仕女图《西施浣纱》,这个笔筒卖得2元大洋,我兴奋不已。叔叔见我有天赋,便用心教我。最早教的是《闻鸡起舞》与《陶侃运甓》二块瓷画,并作‘绘画生涯,自甘淡泊;陶人事业,首要精勤’联鼓励我。我以此作为座右铭,警诫自己。”
02
受艺于多位顶尖大师
五十年代中期,当时陶瓷研究所中有“珠山八友”尚在世的两位王大凡和刘雨岑以及誉称“青花大王”的王步以及景德镇瓷画前辈徐天梅、熊梦麟、章鉴等,王锡良常与他们在一起,耳濡目染,受益良多。
王锡良的墨彩瓶《东山行乐图》便是力作。苍劲的松树,风雅的人物,乃至人物那飘逸的衣褶,纹理清新,气韵浑成。
王锡良后来受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梅健鹰教授之影响,注重素描写生,画风大进。在写生途中,有时会遇到林风眠等高手,王锡良便不失时机地请教、切磋。最难忘的一次是,他见林风眠在两块瓷板上画《武松杀嫂》,一块乃武松举刀,另一块乃潘金莲下跪,林风眠用寥寥几笔将潘金莲衣裙勾出,那风骚而可怜的潘金莲形象跃然而出。
王锡良说:“那简笔的魅力使我终身难忘。”这就是王锡良绘画由繁到简的变化契机。
03
中年奇路—艺术转变
接近成功,则意味艺术生命停滞不前。王锡良在不满足中困惑,在困惑中思变。于是,王锡良中年变法,从绘画基础入手,练素描画速写,深入生活,师法自然,博览众长。涉足景德镇的乡间林野,远游祖国名山大川,收集了丰富的第一手画稿,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丰富了创作源泉,不断推出新作。
在50多年陶瓷艺术作生涯中,王锡良以山水、人物画最为擅长。他的作品大处作眼有气势,小处观之有意味,因善画中国画,刻意在陶瓷作品中揉进中国画讲求神韵、计白当黑的形式美感。
王锡良大师的作品,讲究立意,追求静水流深的艺术效果。
王锡良的用笔繁简有度、设色清雅丰润、构图巧妙自然。
大师就是大师,他要做的,只是将越是深奥、高难度的艺术表现形式,就越是生动形象,简单易行的表达出来。
王锡良1977年作品
粉彩《桃花牧童盘》
画人物,往往习见精雕细作,但王锡良画中,却不侧重脸形,鼻子,眉毛等处.因为他认为,这些是绘画中最没有表现力的地方。同样,复杂的衬景,也是画蛇添足,需要表现的只是整体画面的轮廓,无须繁缛做作,因为王锡良想要表达的是一个自我意识的的形象而非以第三者视觉而形成的感官形象。
王锡良笔下的人物,素素的,淡淡的,没有浓妆艳抹,倒显出一副小家碧玉的样子,也印证了他内心深处一直以来的一种想法:最美既是简约。
当除去臃肿的堆积,剥离繁琐的多余,在飘飞的树叶中,在肆虐的寒风中,一道流云,一棵古树,一轮明月,一袭舒畅的衣裙,一头娟系的秀发,无拘无束,率性而真诚,无不诉说着简约的素面风骨,看似平淡无奇却蕴含着雅致的情怀。
欣赏他的画作时,“简约”是一种审美情结。它简洁,单纯,婉约,不加缀饰,不复色彩,天然成趣,流畅明快。
在艺术和画面结构上,王锡良的作品是一种简洁明朗的风格,体现了他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艺术表现力。人物服饰同样也因简约而素美,在秀气中突出个性而不张扬,在文静中隐含着浪漫而不远离生活。注重那种含蓄的美,展现自然恬静的感性韵味。
在王锡良简约的营构环境中,给观者带来的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和精神的陶冶,繁忙之中在他的画作中得到放松,找到温馨的感觉。
这也正是王锡良人生的写照。简约是他那种透露的风格,纯厚、素雅的韵味,是一种于浑然朦胧中显示整体力度的超脱境界,一种饶有现代绘画的超前意识。这在“简约”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简约也是王锡良的生活态度。拒绝精雕细刻,远离繁文缛节,厌恶浓妆艳抹,不计较闲言碎语,不拘泥陈规陋习,不在乎无聊的聒噪,不理睬庸俗的眼球,始终保持着清新素朴的心态,以不变应万变。
生活清淡但精神丰满,深居简出但思想敏锐,衣着朴素,却才高学富。将自己的人生感悟与理想境界完美融合在作品中,这便是王锡良大师的崇高艺术境界。
如今,已是百岁老人的陶瓷泰斗王锡良,与八十高龄的内画泰斗王习三首次合作,打造出中国陶瓷与内画同是首次联合创作的顶级大师作品《千秋万代双王大师尊》,以祖国大好河山为创作灵感,为祖国百年盛世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