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有惊喜
作者:北京·中藝堂官网·让古老的艺术走进您的生活! 时间:2021-04-19
大勇不惧、大术无极
大巧破难、大艺法古
大工传世、大技贵精
大道无疆、大任担当
拥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历史留下来的不仅仅是孔孟老庄传世的伟大思想、秦皇汉武开筑的万里长城、久诵不衰的唐诗宋词、劳动人民智慧创造的四大发明,还有灿烂的工艺文明与至诚的工匠精神。
耐心、缓慢、坚持、精细、极致……说到工匠精神,我们脑海里可能会浮现这样一系列的词,一系列听起来就很美好的词。
然而,国人工匠精神的缺失早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国人对工匠精神回归的呼吁,在年初李克强总理把工匠精神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也变得尤为频繁和迫切。有果必有因,那么,我们是否有去思考过,造成国人工匠精神缺失的“罪魁祸首”到底是什么?
随着机械化的大规模发展和普及,手工匠人的生存空间被压缩到极致。几乎所有的东西都被机器生产,加之人工智能的大力推进,这些在自己行业拥有丰富经验靠手艺活吃饭的匠人,生活得越发艰难。这是匠人越来越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天时不予,传统的手工艺如果跟不上潮流的脚步,就会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最终走向没落。非遗的项目越来越多,这并不能说明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反而说明越来越多的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境地。
无论是相声界的一枝独秀,还是北京天桥技艺的断代传承,抑或是儿时街头巷尾风雨无阻的皮匠、鞋匠、剃头匠都已经成为稀有的风景,这些匠艺如同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正在逐渐从这个世界消失。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年轻人越来越懒,无论是工作和生活都讲究效率,那些讲究细节、讲究完美的低效率匠艺便在无人光顾的情况下不得不走入低迷。
品质、坚韧、孜孜以求,是匠人精神的核心要素,然而这些东西都需要时间的磨砺和熬炼,才能在以后长期的工作、生活中沉淀下耐人寻味甚至是发人深省的韵味。
当代人对金钱等利益的追求非常执着。匠人在积累经验和锤炼意识的时候需要付出大量人力物力,甚至是金钱,可是现在的年轻人谁又能坐在一个位置敲敲打打一天,又有谁愿意默默无闻几十年干一件看不到未来的事情呢……他们更在意的是现实的,可以到手的金钱等利益,这并不能全都怪年轻人,这是社会风气的问题。
在中国,一个做了一辈子包子的人,即使技艺再如何高超,恐怕也不至于被普通民众所推崇。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句谚语绝不是说说而已,身为匠人,不可能所有压箱底的绝活都教。所以大部分的绝技都已被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中,后人也只能根据其代表作品来逆向揣测。毕竟匠艺的传承不可能像机械生产那般复制即可,而其核心亦不能随便公开,但是一个事物如果要发展肯定要接触新鲜事物,甚至要学会融合和包容。
没有咏春拳、跆拳道、拳击的充分交融,便没有截拳道;没有苏秦、张仪的合纵和连横,也不会有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盛事;没有大师们的博闻广识、融会贯通,也不会有那些巧夺天工、浑然天成的精美工艺品遗留下来。
总而言之,无论是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文化,还是我们的制度、我们的社会现实,都在杀死真正的工匠。真要追究起“罪魁祸首”,恐怕还是文化。试想一下,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头,有多少是提倡年轻人去扎扎实实做一辈子的“工匠”的呢?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我们的文化所推崇的,永远是力争做劳心者而不是踏实做劳力者。从这点上来说,中国工匠精神的复兴,还任重而道远。
或许对于他们来说,人生不是蜡烛,而是一把火炬,要做的就是把它燃烧,然后交给下一个人。